合金工具鋼SKD61滲碳調質同步工藝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合金工具鋼的深加工工藝,尤其是合金工具鋼SKD61生產工藝中的調質滲碳同步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對汽車模具配件原材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其中一種重要的原料為SKD61特殊鋼,這種特殊鋼廣泛用于各種塑膠模具配件制作上,為了使SKD61制作的模具配件具有更好品質,通常會在配件加工中進行滲碳處理,以使工件表面有著更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勞強度,但心部仍有高的塑性和韌性。
為了保證配件的滲碳層達到使用標準,現有的滲碳技術一般只是針對SKD61材料制作的模具配件加工半成品進行滲碳處理,待滲碳處理完成后,再繼續加工至所需尺寸,按照國家標準GB/T 9450-2005(鋼鐵滲碳淬火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和校核),要求鋼件滲碳處理后,距表面3倍于淬火硬化層深度處硬度值小于450HV。
現有的滲碳技術,一般都是采用井式真空爐滲碳或是低溫傳送滲碳,都是針對于模具配件的半成品,目前國內還沒任何一家原材料供應廠商可以提供有滲碳層的原材料,國際上也只有日本的一些企業正在進行著類似的嘗試,但只能小批量試驗,也遠遠未達到批量生產的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合金工具鋼SKD61滲碳調質同步工藝,該工藝采用滲碳和調質相結合,在同一條生產線上,以煤油做為滲碳介質,利用調質處理過程中淬火工序的高溫,將SKD61鋼的淬火滲碳、回火,以流水線的形式一步到位,生產出帶有穩固滲碳層的新型原材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合金工具鋼SKD61滲碳調質同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將SKD61材料預矯直,然后進行材料表面清洗;
S2清洗后的SKD61材料于淬火爐管中澆灌煤油,以煤油作為滲碳介質進行滲碳處理;
S3滲碳處理后的SKD61材料進行降溫、清洗后經回火爐管進行回火工程,回火結束后得到合金工具鋼SKD61滲碳材料。
優選地,所述的步驟S1具體為:選擇中間規格為φ2.3~14.3mm的SKD61材料,經抻直裝置進行預矯直后,進行材料表面氧化皮的清洗。
優選地,所述的步驟S2具體為:將淬火爐和回火爐進行升溫,清洗后的SKD61材料進入淬火爐中的淬火爐管,當淬火爐管中的溫度穩定在1000~1200℃,開啟煤油澆灌裝置,調節煤油流量表進行滲碳,滲碳時間為3~19min。
優選地,煤油標準的流量為30ml/min。
優選地,所述的步驟S3具體為:表面附著煤油的SKD61材料經送料裝置送出淬火爐管進入保溫池,經降溫、保溫處理后再進入清洗池清洗,然后進入回火工程,回火爐管的溫度范圍是600~700℃,回火時間為4~20min,回火結束后得到合金工具鋼SKD61滲碳材料。
優選地,SKD61材料在生產線上的運行速度為430~2671mm/min。
優選地,淬火溫度為1080℃,回火溫度為640℃。
優選地,淬火爐管兩端設點火裝置用于廢氣燃燒處理。
優選地,所述的淬火爐管和回火爐管為雙管電阻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同步處理工藝可直接對SKD61原材料進行滲碳處理,提供有穩固滲碳層的材料,省去模具配件半成品加工時滲碳處理的需要,縮短了生產周期,又節省了生產成本,更避免了因為滲碳高溫工藝導致的配件變形等缺陷,大大提高了模具配件加工的成品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SKD61滲碳層顯微檢測照片;
圖2為本發明SKD61滲碳材料回火后內部組織照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實施例中所述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如無特殊說明,所述試劑和原料,均可從商業途徑獲得。實施例1
按照所要生產模具配件的碳化層標準,參照加工時所需要的磨削尺寸,制定出所需碳化層的深度,對于SKD61材料,碳化層深度通常為0.4mm-0.05mm。
具體工藝過程如下:
選用調質生產線上的淬火工藝作為滲碳處理工程,將預滲碳的SKD61材料準備好,SKD61材料可以選擇φ2.3~14.3mm范圍內的不同尺寸,本實施例中以SKD61材料中間規格φ5.75mm為例,在送料裝置的作用下,先經過抻直裝置進行簡單的預矯直,再通過設置的清洗裝置進行SKD61材料表面氧化皮的清洗,以保證SKD61材料表面干凈,這樣可以避免因為表面雜質影響滲碳層的深度,此時已將淬火爐和回火爐升溫,SKD61材料首先進入淬火爐中的淬火爐管—雙管電阻爐,在淬火爐管中間處安裝有煤油澆灌裝置,當淬火溫度穩定于1080℃時,開啟煤油澆灌裝置,調整流量表,保證煤油標準流量為30ml/min,在該條件下,澆灌的煤油在高溫環境下完全氣化,既保證煤油的量足以進行SKD61材料滲碳又可防止煤油在淬火爐管壁形成大量的堆積產生黑煙,此時表面附著有煤油的SKD61材料在送料裝置和牽引機的帶動下,在淬火爐管內以設定好的標準速度通過,雙管電阻爐兩端點火用于廢氣燃燒處理,整個淬火工程長度為8m。如表1所示為不同規格材料其對應的生產線設定參數。
表1:
實施例2
利用淬火爐管內的高溫加熱SKD61鋼材進行調質并使其表面附著的煤油發生氣化分解出活性碳原子,在爐管高溫的作用下滲入SKD61鋼材表面,形成一層穩固的碳化層,經測定,此時鋼材形成的碳化層深度約為0.5-0.7mm之間,表面HV硬度為753-875之間,HRC硬度為62-66之間,心部硬度HRC為50-55。此時無論表面的滲碳層深度及硬度,都已達到后續加工使用的理想狀態。如表2所示為實施例1的料樣滲碳層檢測數值:
表2:
實施例3
對于已經滲碳處理的SKD61鋼材進行顯微鏡檢測,觀察材料內部組織的形態,采用北京匯龍光電儀器廠生產的XJP-H200系列金相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1所示,可以從圖片上清晰的看到材料邊部與內部組織不一樣,有一層明顯的碳化組織。
實施例4
經過滲碳處理的SKD61材料在牽引機的作用下,穿出雙管電阻爐完成淬火及滲碳后進行降溫,將材料溫度降至20-30℃再進入清洗池清洗,經清洗工藝去除SKD61材料表面因淬火及碳化造成的氧化皮等雜質,清洗工藝結束后進入回火工程。清洗去氧化皮及雜質過程會使SKD61材料本身因去除氧化皮減小0.01mm左右,但并不影響碳化層使用的深度。
清洗后的SKD61進入回火工程進行材料內部的淬火應力的消除,保證材料尺寸和性能穩定,提高材料的熱性和塑性,回火爐管內的溫度保持約640℃左右,如表3所示為不同規格產品對應的回火工程參數。
表3:
實施例5:
對回火工程結束的SKD61材料進行滲碳層深度檢測,如表4所示為φ5.75mm的實驗料樣滲碳層深度檢測數值,將該表數據與表2數據進行對比發現HV相差不大,雖然回火工程也進行了高溫加熱,但該溫度并未達到影響碳化的溫度,所以回火并未對碳化層產生影響。
表4:
實施例6:
如圖2所示,回火結束后的SKD61材料內部組織變的均勻,但碳化層無論深度還是狀態都沒有發生改變,仍保持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