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加工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金屬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ph13-8mo(0cr13ni8mo2al)不銹鋼具有高的強度,還具有良好的斷裂韌性和良好的橫向力學性能,并能在海洋、油氣環境中具備優良的耐應力腐蝕性能。由于該牌號鋼良好的綜合性能,已廣泛應用于飛機關鍵受力的框、梁及工作環境惡劣的油箱等部位。
為獲得最佳的金屬流線分布和消除原材料中的鑄造缺陷,航空用ph13-8mo零件使用ph13-8mo鍛件作為原材料進行加工。為使ph13-8mo達到標準要求的力學性能,ph13-8mo鍛件需經過一系列熱處理,其工序為:固溶-冷處理-人工時效。固溶工序中,材料經由925℃快速冷卻至室溫;冷處理則是將鍛件置于0℃環境中保溫數小時后取出;最后經500~540℃下時效,使材料發生沉淀硬化,即可獲得高強度、高斷裂韌性的綜合力學性能。
隨著飛機零件設計整體化、大型化,航空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高不斷提高,零件長度可達兩米以上,零件又以厚度為1~5mm的薄壁、筋條為主,同時零件翹曲要控制在0.1mm以內。如果以零件狀態進行熱處理,在固溶、時效過程中由于零件自身形狀的復雜性,會導致加熱、冷卻過程中溫度場分布不均,從而使零件產生嚴重的變形,無法滿足零件的幾何尺寸要求。因此,現有的ph13-8mo航空零件在機械加工(冷加工)過程中不再進行熱處理,而是在鍛件狀態進行固溶+冷處理+人工時效。由于加工余量(10mm以上)的存在,可在后續機加工過程中修正鍛件在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變形,從而在獲取材料性能的前提下確保零件尺寸精度。但是,固溶+冷處理+人工時效后的材料硬度高達45hrc,機械加工極其困難,造成刀具磨損大,加工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針對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加工方法,該方法能夠降低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綜合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同時保證材料具有足夠的性能,并保證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加工精度。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航空用ph13-8mo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ph13-8mo棒材經下料、制坯,并經過至少一次模鍛、切邊后形成一定形狀的鍛件,并在600~760℃退火,消除鍛造過程中的殘余應力;
?。?)對鍛件進行固溶處理;
?。?)接著對鍛件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完成后,對鍛件進行粗加工,初步形成毛坯零件;
?。?)對制成的毛坯零件進行人工時效處理;
?。?)最后對毛坯零件進行精加工,制成航空用ph13-8mo零件成品。
本技術方案通過在鍛件粗加工工序后設置人工時效工序,改變傳統的熱處理、冷加工過程完全獨立的工藝方法,選擇在ph13-8mo材料硬度較低的熱處理狀態下進行粗加工,完成大部分材料的去除;然后在精加工前,確保有足夠加工余量的狀態下進行人工時效處理,從而獲得材料的綜合力學性能;最后經過精加工修正零件變形確保零件幾何尺寸精度。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在所述步驟(1)中,模鍛的次數模鍛的次數視所需加工零件的復雜程度而定,一般為一次或兩次,二次模鍛時,需要對第一次模鍛的鍛件進行切邊或清理后,才能進行第二次模鍛。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2)中,對鍛件進行固溶處理過程為,將鍛件加熱至800~1000℃,并保溫150~1800分鐘,再對其加熱升溫5~45℃,并保溫50~90分鐘,冷卻至室溫。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2)中,先將鍛件加熱至900±10℃℃,并保溫180±15分鐘,再升溫至925±10℃,并保溫60±6min分鐘,使用冷卻油冷卻至室溫,冷卻時間不少于45分鐘。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中,對鍛件進行冷處理的過程為,將鍛件降溫至-50~20℃,并保溫60~1200分鐘,然后置于外部環境內,待其溫度至室溫。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中,通過人工控制溫度冷卻,將鍛件降溫至0±5℃,并保溫0±5℃分鐘,然后置于外部環境內,待其溫度至室溫,,實現ph13-8mo材料的固溶體穩定化,避免沉淀相的析出。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4)中,鍛件的粗加工需要將鍛件外層通過銑刀銑去至少5mm,并根據零件外形保留至少5mm的加工余量,對其進行超聲波探傷后,保證零件外形保留4mm的加工余量。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對毛坯零件的人工時效處理過程為,加熱毛坯零件至500~540℃,并保溫30~2400分鐘,再升溫至540±5℃,保溫120~300分鐘,置于室溫環境內,利用空氣自然冷卻。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毛坯零件通過人工加熱的方式實現沉淀硬化,加熱毛坯零件至500±5℃,并保溫60±6分鐘,再升溫至540±5℃,保溫240±15分鐘,置于室溫環境內,利用空氣自然冷卻。
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進一步地,所述步驟(6)中,對毛坯零件精加工過程為,先半精銑內外型,自然時效,再根據變形量墊平基準面,精銑基準面、基準孔,精銑內外形,制成零件成品。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將人工時效工序設置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在鍛件粗加工完成后再進行人工時效(沉淀硬化),從而提高了機械加工的效率,降低了刀具磨損;
?。?)本發明采用“冷熱結合”工藝方案,零件在固溶狀態下粗加工,在較低的硬度下完成大部分材料的去除工作,此時材料硬度為38hrc(時效后的材料硬度大于45hrc),切削速度可提高15%,刀具損耗量可降低10~20%;
?。?)本發明在粗加工后鍛件等效厚度降低,可有效減少后續人工時效時的加熱時間和能耗,還可以對粗加工過程中釋放的變形進行熱校正,并消除一部分加工應力,從而進一步降低零件精加工時的變形量,適宜廣泛應用于航空零件制造過程中。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他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為明顯:
圖1為本發明所述加工方法的具體工藝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在不脫離本發明上述技術思想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各種替換和變更,均應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工藝條件及優點作用更加清楚明白,結合以下實施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實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ph13-8mo棒材經下料、制坯,并經過至少一次模鍛、切邊后形成一定形狀的鍛件,并在600~760℃退火,消除鍛造過程中的殘余應力;
?。?)對鍛件進行固溶處理;
?。?)接著對鍛件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完成后,對鍛件進行粗加工,初步形成毛坯零件;
?。?)對制成的毛坯零件進行人工時效處理;
?。?)最后對毛坯零件進行精加工,制成航空用ph13-8mo零件成品。
實施例2: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在所述步驟(1)中,模鍛的次數為一次或兩次,模鍛的次數視零件的復雜程度而定,如圖1所示,二次模鍛時,需要對第一次模鍛的鍛件進行切邊或清理后,才能進行第二次模鍛。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3: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2)中,對鍛件進行固溶處理過程為,將鍛件加熱至800~1000℃,并保溫150~1800分鐘,再對其加熱升溫5~45℃,并保溫50~90分鐘,冷卻至室溫。實現ph13-8mo材料的固溶體穩定化,避免沉淀相的析出。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4: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2)中,先將鍛件加熱至900±10℃℃,并保溫180±15分鐘,再升溫至925±10℃,并保溫60±6min分鐘,使用冷卻油冷卻至室溫,冷卻時間不少于45分鐘。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5: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3)中,對鍛件進行冷處理的過程為,將鍛件降溫至-50~20℃,并保溫60~1200分鐘,然后置于外部環境內,待其溫度至室溫。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6: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3)中,通過人工控制溫度冷卻,將鍛件降溫至0±5℃,并保溫0±5℃分鐘,然后置于外部環境內,待其溫度至室溫,,實現ph13-8mo材料的固溶體穩定化,避免沉淀相的析出。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7: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4)中,鍛件的粗加工需要將鍛件外層通過銑刀銑去至少5mm,在ph13-8mo材料沉淀硬化前實現大部分材料的去除,并根據零件外形保留至少5mm的加工余量,對其進行超聲波探傷后,保證零件外形保留4mm的加工余量。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8: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5)中,對毛坯零件的人工時效處理過程為,零件通過人工加熱的方式實現沉淀硬化,加熱毛坯零件至500~540℃,并保溫30~2400分鐘,再升溫至540±5℃,保溫120~300分鐘,置于室溫環境內,利用空氣自然冷卻。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9: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5)中,毛坯零件通過人工加熱的方式實現沉淀硬化,加熱毛坯零件至500±5℃,并保溫60±6分鐘,再升溫至540±5℃,保溫240±15分鐘,置于室溫環境內,利用空氣自然冷卻。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
實施例10:
本市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6)中,對毛坯零件精加工過程為,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零件復雜程度確定是否進行半精加工、自然時效,如圖1所示,如果需要半精加工,則先半精銑內外型,自然時效,再根據變形量墊平基準面,精銑基準面、基準孔,精銑內外形,制成零件成品。在ph13-8mo材料沉淀硬化后只需進行少量機械加工,即可獲得滿足設計幾何尺寸精度的要求的零件。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