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模具鋼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鐵冶煉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模具鋼。
背景技術:
模具鋼是用來制造冷沖模、熱鍛模壓鑄模等模具的鋼種,模具是機械制造、無線電儀表、電機、電氣等工業部門中制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模具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壓力加工工藝的質量,產品的精度和生產成本,二模具的質量與使用壽命主要靠合理的結構設計和加工工藝。
目前的模具鋼通常各個面都是平面,在運輸時,由于模具鋼的表面為平面,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出現滑動,造成運輸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在運輸過程中,一旦發生碰撞,會導致模具鋼損傷,增加了運輸損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模具鋼。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新型模具鋼,包括模具鋼本體,所述模具鋼本體的兩側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一側凸設有代表模具鋼型號信息的凸起,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一側側壁上向外凸設有卡塊,且所述模具鋼本體的另一側側壁上與所述卡塊對應位置處設有與所述卡塊相匹配的卡槽,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上表面與兩側側壁連接處分別設有過渡部,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分別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
所述第一凹槽包括豎向設置的槽底、朝向所述槽底方向向上延伸設置的第一槽壁和水平設置的第二槽壁,且所述第一槽壁、槽底和第二槽壁依次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模具鋼,通過在模具鋼本體的兩側側壁上設置第一凹槽可以方便外部夾持部件插入并完成模具鋼的轉移,通過所述卡塊和卡槽可以使得模具鋼相互固定,并通過在模具鋼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分別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可以大大增加摩擦力,進一步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相對滑動,保證運輸安全,另外通過所述過渡部可以有效防止碰撞造成損傷,大大提高了抗碰撞能力。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擴口設置。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擴口設置可以方便外部夾持部件比較順利地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內,提高操作效率,有利于模具鋼的轉移和運輸。
進一步:所述第一槽壁表面設有摩擦面。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所述第一槽壁上設置所述摩擦面,可以使得外部夾持部件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時與所述第一槽壁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外部夾持部件能穩固的夾住所述模具鋼本體,防止脫出,增強安全性。
進一步: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下表面上貫通設有至少兩條用于固定起吊線繩的第二凹槽。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所述第二凹槽,可以方便在采用起吊方式進行轉移時將起吊線繩穿過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內,并且線繩不易滑出或脫出,豐富了轉移方式。
進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為圓弧面或平面。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圓弧面或平面有利于線繩嵌入,并防止線繩脫出,增強了轉移時的安全性。
進一步:所述模具鋼本體的上表面設有吸塵棉。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所述吸塵棉可以起到,吸塵的效果,避免灰塵對模具鋼的覆蓋而影響正常使用。
進一步:所述第一槽壁與所述槽底之間的夾角為45度。
進一步:所述過渡部包括與模具鋼本體上表面連接的耐壓段以及與模具鋼本體側壁連接的支撐段,且所述耐壓段與所述支撐段的連接處向內凹陷設置形成分隔槽。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所述耐壓段和支撐段,大大提高了模具鋼本體的邊沿的抗壓能力和抗撞擊能力,并且,耐壓段和支撐段可以有效降低磕碰,設置分隔槽可以進一步提高整個過渡部的緩沖壓力的能力。
進一步:所述耐壓段和支撐段均為弧面狀,且所述耐壓段的弧度小于所述支撐段的弧度。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弧面狀結構可以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抗撞擊能力,當外部物體與其碰撞時會快速滑離,避免了過渡部的持續受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模具鋼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處局部放大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模具鋼本體,2、第一凹槽,3、凸起,4、卡塊,5、卡槽,6、過渡部,7、支撐柱,8、第一槽壁,9、槽底,10、第二槽壁,11、摩擦面,12、第二凹槽,13、吸塵棉,14、耐壓段,15、支撐段,16、分隔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模具鋼,包括模具鋼本體1,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兩側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凹槽2,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一側凸設有代表模具鋼型號信息的凸起3,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一側側壁上向外凸設有卡塊4,且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另一側側壁上與所述卡塊4對應位置處設有與所述卡塊4相匹配的卡槽5,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上表面與兩側側壁連接處分別設有過渡部6,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上表面和下表分別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7。
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凹槽2包括豎向設置的槽底9、朝向所述槽底9方向向上延伸設置的第一槽壁8和水平設置的第二槽壁10,且所述第一槽壁8、槽底9和第二槽壁10依次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模具鋼,通過在模具鋼本體的兩側側壁上設置第一凹槽可以方便外部夾持部件插入并完成模具鋼的轉移,通過所述卡塊和卡槽可以使得模具鋼相互固定,并通過在模具鋼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分別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可以大大增加摩擦力,進一步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相對滑動,保證運輸安全,另外通過所述過渡部可以有效防止碰撞造成損傷,大大提高了抗碰撞能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口擴口設置。通過將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口擴口設置可以方便外部夾持部件比較順利地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2內,提高操作效率,有利于模具鋼的轉移和運輸。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擴口設置,指的是將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口擴寬處理,即將所述第一凹槽2在位于槽口處分別向上下擴寬設置,并在槽口處形成喇叭狀,起到導向的作用,這樣外壁夾持部件就能比較順利的深入所述第一凹槽2內。
優選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8表面設有摩擦面11。通過在所述第一槽壁8上設置所述摩擦面11,可以使得外部夾持部件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2時與所述第一槽壁8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外部夾持部件能穩固的夾住所述模具鋼本體1,防止脫出,增強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下表面上貫通設有至少兩條用于固定起吊線繩的第二凹槽12。通過設置所述第二凹槽12,可以方便在采用起吊方式進行轉移時將起吊線繩穿過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12內,并且線繩不易滑出或脫出,豐富了轉移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面為圓弧面或平面(圖中為平面)。圓弧面或平面有利于線繩嵌入,并防止線繩脫出,增強了轉移時的安全性。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模具鋼本體1的上表面設有吸塵棉13。通過設置所述吸塵棉13可以起到,吸塵的效果,避免灰塵對模具鋼的覆蓋而影響正常使用。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8與所述槽底9之間的夾角為45度。這里,所述第一槽壁8與所述槽底9之間的夾角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過大容易導致外部夾持部件脫出,過小使得外部夾持部件不易伸入。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過渡部6包括與模具鋼本體1上表面連接的耐壓段14以及與模具鋼本體1側壁連接的支撐段15,且所述耐壓段14與所述支撐段15的連接處向內凹陷設置形成分隔槽16。通過所述耐壓段14和支撐段15,大大提高了模具鋼本體1的邊沿的抗壓能力和抗撞擊能力,并且,耐壓段14和支撐段15可以有效降低磕碰,設置分隔槽16可以進一步提高整個過渡部6的緩沖壓力的能力。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所述耐壓段14和支撐段15均為弧面狀,且所述耐壓段14的弧度小于所述支撐段15的弧度。通過弧面狀結構可以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抗撞擊能力,當外部物體與其碰撞時會快速滑離,避免了過渡部的持續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