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及其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鋸片鋼的生產工藝,尤其涉及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及其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鋸片用鋼廣泛用于礦山、冶金、建材等行業,因工作時承受很大的徑向和軸向應力,需要鋸片具有高的彈性極限、剛度、疲勞強度、硬度和回火穩定性,因此對鋼質純凈度、成分偏析控制、金相組織和耐高溫變形性能要求較高。
傳統高碳鋸片鋼例如45#、30crmo、65mn、50mn2v等鋼種因成分設計和工藝控制水平等因素,存在淬透性不夠、紅硬性不足,回火穩定性能不佳,使用壽命偏短等問題,僅能在150-300℃較低工作溫度下使用,不適于制作厚規格、大直徑的高端鋸片鋼。
申請號為201510673626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鋸片鋼的生產冶煉方法》,該方法采用中碳、高錳設計,不含cr等提高淬透性、紅硬性的元素,產品僅適用制作中端鋸片,且鋼水冶煉中采用雙精煉模式,生產成本較高;申請號為201510472946.2的中國專利申請《一種鋸片用50mn2v鋼板及其生產方法》,主要介紹軋制生產工藝,連鑄坯從軋機拉出后需進行開坯,軋制到130~150mm,開坯后在24小時完成二次切割并重新低溫裝爐,裝爐溫度50~150℃,工序較繁瑣;而且由于高碳鋼對溫度很敏感,連鑄坯在開坯和冷卻過程中容易出現裂紋和脆斷等問題,低溫裝爐重新加熱后表面脫碳控制難度較大。
論文《薄板坯連鑄連軋中高碳生產技術》(《鋼鐵》,2012年.4期)中主要是針對在連鑄連軋工藝中對成分偏析控制、非金屬夾雜物控制、脫碳控制以及珠光體片間距的研究;眾所周知csp產線具有鋼水凝固速率高,鑄坯在爐溫度低、時間短,道次壓下量大等特點,在中高碳鋼的成分偏析、表面脫碳和組織性能控制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因csp和常規產線工藝裝備不同,品質控制思路、關鍵工藝參數差異大,csp有關指導性思想可以作為參考,但具體控制方法不能直接應用于常規產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耐高溫變形鋸片鋼75cr及其生產工藝,通過精確控制碳和合金元素含量,改進連鑄、加熱、軋制、冷卻和入庫緩冷工藝,使得成品具有較高的硬度、強度和耐高溫變形性能,制成的高端鋸片能夠在300-500℃溫度區間穩定運行并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所述鋸片鋼的化學成分重量百分比為:c:0.72~0.80%、si:0.20~0.45%、mn:0.60~0.80%、p≤0.020%、s≤0.010%、cr:0.30~0.50%、t[o]≤0.0035%、n≤0.0045%,其它為fe和不可避免的殘余元素。
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包括鐵水預處理、轉爐煉鋼、lf精煉、板坯連鑄、熱裝熱送、板坯加熱、控制軋制、控制冷卻和入庫緩冷工序,所述轉爐煉鋼工序,采用滑板擋渣,嚴格控制下渣量,出鋼p≤0.020wt%;所述lf精煉工序,采用深脫硫模式處理,保證出站s≤0.010wt%,對鋼中夾雜物進行變性處理,控制夾雜物粗系和細系均≤1.0級,通過喂線過程降低底吹流量、喂線后現場確認底吹流量效果,保證結束時ca/s≥1.5。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所述板坯連鑄工序,中包過熱度控制在12-25℃,拉速控制在0.9-1.2m/min,保證c類中心偏析≤1.0級;連鑄調水策略為:一冷采用強冷方式、二冷采用弱冷方式,減少邊部水,緩解連鑄坯邊裂;所述熱裝熱送工序,入加熱爐溫度不低于450℃。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所述板坯加熱工序,空燃比0.8-1.0,保持中性或還原性氣氛,防止板坯在加熱過程中脫碳,板坯預熱時間≥60min,加熱一段末溫度890-1060℃,加熱二段末溫度1200-1250℃,均熱溫度1250±20℃,均熱時間≥35min,總加熱時間160-240min。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所述控制軋制工序,粗軋除鱗hsb投1組+r2機架除鱗投第1道次和第3道次+精軋除鱗fsb投1組;粗軋采用3+5道次,中間輥道投用保溫罩;當2.0mm≤成品厚度≤6.0mm時,終軋溫度控制在880±14℃;當6.01mm≤成品厚度≤16.0mm,終軋溫度控制在860±14℃。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所述控制冷卻工序,采用層流冷卻后段冷卻方式;當2.0mm≤成品厚度≤6.0mm時,卷取溫度控制在720±17℃;當6.01mm≤成品厚度≤16.0mm,卷取溫度控制在700±17℃。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的生產工藝,所述入庫緩冷工序,鋼卷下線5min以內吊入緩冷區進行緩冷,緩冷時間不少于72h。
上述的一種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所述鋸片鋼75cr1的成品厚度2.0-16.0mm,熱軋態力學性能:抗拉強度≤1090mpa,布氏硬度hbw≤325。
本發明成分設計主要依據:
c:對淬透性的影響最大,隨著鋼中c濃度的升高,鋼材的冷卻速度顯著降低,鋼的淬透性增大。c是強化作用非常好且廉價的固溶強化元素,鋸片用鋼要求材料在滿足強度和硬度要求的同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因此,75cr1中c按0.72~0.80wt%控制。
si:加入適量si對鋼水進行脫氧,并和鈣、鋁一起形成硅酸鹽,改善鋼質,同時si又是固溶強化元素,能夠增加鋼材強度和硬度,但是si含量過高會增加鋼的脆性,因此,75cr1中si含量控制在0.20~0.45wt%之間比較適宜。
mn:有穩定奧氏體組織的作用,mn和fe形成固溶體,提高鋼中鐵素體和奧氏體的硬度和強度,mn在鋼中由于降低臨界轉變溫度,起到細化珠光體的作用,也間接地提高珠光體鋼強度的作用,但錳添加過多,會對產品的成分偏析產生不利影響。因此,75cr1中mn含量按0.60~0.80wt%控制。
cr:是強碳化物形成元素,能改變鋼的臨界點,使鋼在淬火后能夠得到更多的馬氏體組織,提高鋼的淬透性。同時cr元素有二次硬化作用,能夠增加鋸片鋼回火穩定性,提高耐高溫變形性能。綜合考慮75cr1性能和合金成本,實際生產中cr按0.3-0.5wt%控制。
本發明連鑄采用高碳鋼保護渣,減少澆鑄過程粘接;對連鑄動態輕壓下工藝進行優化,提高液固兩相區壓下量,壓下量由原來6mm調整為8mm;本發明因鋼種含碳量高、合金成分復雜,鑄坯從連鑄機拉出后需執行熱送熱裝制度,入加熱爐溫度不低于450℃;板坯加熱過程需嚴格控制空燃比和升溫曲線,控制加熱過程脫碳,防止升溫過快導致熱應力集中開裂;為保證成品表面質量,同時兼顧鑄坯和中間坯溫降,生產前需對軋線漏水進行綜合治理,軋線采用除鱗制度:粗軋除鱗hsb投1組+r2機架除鱗投第1道次和第3道次+精軋除鱗fsb投1組;粗軋采用3+5道次,中間輥道投用保溫罩,終軋溫度控制:2.0mm≤成品厚度≤6.0mm,880±14℃;6.01mm≤成品厚度≤16.0mm,860±14℃。;入庫緩冷工序,因鋼種脆性大、對溫度敏感,鋼卷下線后應及時進行緩冷,具體操作要求:鋼卷下線5min以內吊入緩冷區進行緩冷,緩冷時間不少于72h。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冶煉工序對c、mn、si、cr等元素進行精確控制,采用深脫硫、對鋼中夾雜物進行變性處理,控制夾雜物數量、形態和尺寸,提高鋼水純凈度,同時對連鑄、加熱、軋制和冷卻工藝進行規范,使成品獲得理想的組織和性能。加工成高端鋸片后具有較高的彈性強度、硬度、耐磨性和耐高溫變形性,能夠在300-500℃溫度條件下穩定、長壽服役。本發明適用于鋼鐵冶金行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的主要內容。
冶煉成分控制情況見表1。
表1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成分情況(單位:wt%)
軋制工藝參數如表2所示:
表2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軋制工藝參數
采用上述成分和工藝參數軋制的75cr1熱軋板卷力學性能參數如表3所示。
表3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熱軋態力學性能參數
由上表得知,厚度5.5-8.5mm熱軋態75cr1鋸片鋼屈服強度在623-661mpa之間,抗拉強度在867-948mpa之間,檢測的表面的布氏硬度均值在219-279之間,5個實施例所生產的75cr1鋸片鋼力學性能完全滿足標準要求。
實施例1-5采用上述加熱工藝參數控制各段爐溫、出爐溫度和在爐時間,嚴格空燃比,保持中性或還原性氣氛,軋出的熱軋板卷表面脫碳層深度見表4:
表4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表面脫碳層深度
由表4可以看出,按實施例1-5生產的75cr1鋸片鋼實際表面脫碳無論是單面還是兩面均符合標準要求。
表5耐高溫變形75cr1鋸片鋼非金屬夾雜物檢測